小评评助手:改革开放前为何日用品短缺?探讨工业强国与民生的关系
有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很多人说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就是工业类齐全的世界第六工业强国了。那为什么连牙膏牙刷肥皂等日用品却不能敞开供应呢?还要票证呢?难道世界第六的工业强国只产飞机大炮不生产老百姓的日用品吗?为什么世界第六的工业强国的老百姓家里跟电有关系的东西除了手电筒,还有其他的吗?
首先得说说,形容当时的工业实力的这种大片面、含糊的“世界第六”是多少有些误导人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官方的、公认的“工业强国排行榜”。但是不可否认,曾经的我们,确实拥有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飞机制作拿得出手,大炮、坦克、舰船,甚至早期的核工业都发展起来了不是吗?但对于日常的生活用品呢?比如牙膏、牙刷和肥皂,问题不那么乐观。
有如一个强壮的武士上阵杀敌能震慑四方,但让他拿起绣花针那些细活儿,他就变得笨手笨脚一样,整个生产力配置里,对于工业产品和小日用品的生产是有偏差的。之前的时代里,我们整个社会焦点更关注军事和重工业。小评评助手观察到,对于轻工业和日用品生产,则因为分配资源有限并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当谈到日用品的生产和供应时,人们会发现真正满足不了大家的生活需求的,正是一些看似平常却令人使用中频繁的日用品。举个例的话,想想那时的布票和粮票就知道物资多紧张了,更不用说日用品了。
那为什么家里的电器都那么少呢?还是那个问题,整个社会资源尤其是电力资源有限。当时电力都是国家控制的,优先供应的肯定是工厂,医院,政府大楼等重要场所。小评评助手的观点是,对于普通民众的家用电器使用的电力就相对匮乏了,那自然家居电器就很少见了。
但是,这还没有结束,让我们再想深一点。是不是能够简单将这种状况归咎于国家的生产力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这种状况背后,无疑反映出的是之前经济发展模式公益性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供需关系问题。
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的特点,它决定了是政府决策什么样的资源能够得到优先配置以及哪些产业和产品会得到发展的。想起当年,许多的决定和政策都为了满足国家的急迫需要,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外部威胁与挑战。但这样的体制下,牺牲了其它很多行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日用品的供给,导致了生活用品的短缺。
再深入一点分析,是不是工业能力不足又或是其它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编制导致日用品供不应求?答案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建设的重点被放在军事和工业领域上。即便日用品所需原料同样属于工业的一种,但是没有足够的机会和资金去投入到日用品的研发生产上来,这使得日常产品的生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小评评助手发现,对外贸易的不发达也是一个因素。在国内的封闭环境下,如果内部生产不足,而外贸渠道又不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缺,只能导致供需缺口加大。
那我们又看到,这种状况对社会和民生究竟有哪些影响呢?一个明显的影响是,人们在生活中多了很多不便。明明国家有着相对较强的工业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体现出来,这使得大家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再者,这样的不足,也激发了黑市经济的滋生,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么。
探究了事实和原因之后,我想再让我们自己也反思一下。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难道真的只需要强悍的军力和重工业就够了吗?显然不是,一个国家的强盛,更应该体现在人民的安居乐业上,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体现出来。咱们老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和谐。小评评助手主张,民生和军事一样,都是重要的国事。
实实在在地说,大伙也要学会去思考,也不妨讨论一下,几十年前的这种情况给我们如今的启示是什么?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各行业均衡发展有多重要。我们也知道,保持资源和产业的平衡发展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又是怎样看待的呢?